光學成像能獲取組織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信息,在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中表現出巨大潛力。但在活體研究時,組織的高散射限制了光在組織中的穿透深度,從而影響了成像的分辨率和對比度。利用外科手術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窗”模型為光學成像的活供應用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觀測窗,但仍存在諸多不足。近些年發展起來的組織光透明技術能有效降低組織散射、提高光在組織中的穿透深度,但多數研究都集中在離體水平。
近年來,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朱丹教授及其研究小組一直致力于活體組織光透明的研究。發展針對活體皮膚光透明方法,通過表面涂抹光透明劑能讓皮膚在數分鐘內快速透明,讓激光散斑成像技術高分辨、高對比度成像皮下血管及血流分布成為可能。同時,該課題組還首次針對顱骨光透明進行了研究,建立了新型的顱骨光透明方法,能夠在無需磨薄或移除顱骨的情況,實施大腦皮層血流成像。
相關的研究工作引起了本領域專家的關注,于2012年應邀為國際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撰寫組織光透明研究進展的綜合評述(7(5), 732-757, 2013)。2013年,再次應國際期刊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ics的邀請,撰寫綜合評述。如果前者旨在系統地評述了組織光透明領域的研究進展;那么,近期的綜述則是應邀介紹其課題組在光透明“皮窗/顱窗”實現高分辨血流成像的研究進展(Review: Tissue Optical Clearing Window for Blood Flow Monitoring Using 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
激光散斑成像技術是駱清銘教授、李鵬程教授發展起來的新技術,不僅在大腦功能成像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應用于多種血管性疾病的診斷與療效評估。但組織中混濁特性會降低激光散射成像的對比度與分辨率,朱丹教授課題組發展的皮膚/顱骨光透明“窗”,則能有效克服這一不足。文中首先對激光散斑成像的原則及存在的問題入手,介紹了其課題組發展的皮膚光透明方法及其對激光散斑皮膚血流成像質量的改善;以及其對外源性試劑引入可能存在的安全性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證明其無明顯的短期副作用及與長期影響;特別介紹了顱骨光透明方法、以及其對激光散斑大腦皮層血流成像質量的提升;最后,對本領域仍存在的問題進行的分析與展望。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