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將迎萬億成長空間。新能源汽車領域+儲能領域+3C領域+其他小型電池應用領域共同發力,預計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復合增速為20%。
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動化趨勢不可逆,銷量十年10倍增長空間。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不可逆。特斯拉Model3引爆市場,其續航里程450公里,受益產業鏈成本的下降,Model3價格一直處于下降趨勢,目前補貼后價格約25萬元,銷量持續高增長。國內方面,蔚來、小鵬、理想等銷量也均處于高增長的階段。
當前時點歐洲市場和我國新能源(3.940, 0.04, 1.03%)汽車滲透率已接近突破點,放量增長趨勢已現。2020年以來歐洲市場銷量數據同比大幅增長,2021年2月德國、英國、法國滲透率數值已超過10%。國內受疫情影響,2020年銷量略低于年初預期,隨著政策補貼期限的延長,我們預計2021年銷量為220萬輛,滲透率為8%,放量在即。考慮到未來碳排放政策和雙積分政策趨嚴,電動智能化汽車浪潮勢不可擋,我們預計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2940萬輛,10倍增長空間,對應動力電池市場規模約8300億元。
鋰電池應用領域多點開花,創造增量空間。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能量效率等方面均優于鉛酸蓄電池,隨著產業鏈成本的下降,LFP電池的經濟效益凸顯,替代是必然。在儲能領域,短期5G基站快速建設,通信儲能預計2020年帶來增量空間11.8GWh,電力儲能項目加速并網,靜待放量。在3C領域,手機銷量增速放緩,但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加上存量替換空間頻率較高,未來將穩定增長。在小型電池領域,電動兩輪車因新國標的替換需求,未來3年復合增速在20%左右,歐洲市場同樣火爆,2020年Q3收入同比增長36.6%。在小型電池電動工具這塊,無繩電動工具占比提升+單個電動工具電池個數增加帶來市場規模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復合增速達10%。
全球動力電池雙寡頭格局顯現,二線電池廠有望突圍。LG、寧德時代(379.600, -8.57, -2.21%)為電池行業雙寡頭。日韓企業進入電池行業較早,技術積累深厚,在電池興起之時就已占得一席之位。2020年以來,電動車全球化,推動新一輪的競爭,目前來看,逐步形成雙寡頭格局,2020年上半年LG化學/寧德時代市占率分別為25%/23%。受益規模效應,電池企業集中度提升是必然,二線電池廠在產能規模、技術實力、客戶結構等都遠不如第一梯隊企業,但是深度綁定國際主流車企,未來有望突圍。
風險提示:新能源汽車政策不及預期;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行業競爭加劇,價格大幅下降。
01鋰離子電池:動力電池應用領域最廣
1.1 鋰離子電池最大應用領域為車用領域
鋰離子電池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正/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發,發展至今,應用領域不斷被開拓,總體為三大領域: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儲能等。
鋰離子電池最大應用領域為車用領域。過去20年,手機飛速發展,根據Granter數據顯示,智能手機銷量從2003年0.1億部增長至2019年的13.71億部,復合增速高達136%。基于過去手機體量較大,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緩慢,導致了鋰離子電池在過去最主要的應用領域為手機領域。新能源汽車行業是確定性比較強的成長賽道,加上單車對電池的需求大,創造的空間要比3C領域廣闊,目前鋰離子電池最大的應用領域為車用領域,2019年國內和國外動力電池占比分別達67%和49%。
1.2 鋰離子電池產業鏈
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比較嚴格,環境必須要嚴格控制環境粉塵和濕度,按相應的比例調制攪拌成漿料,將正極涂覆在鋁箔上,負極涂覆在銅箔上制成極片,正負極之間通過隔膜分隔,再填充電解液,卷繞成電芯,最后進行熱壓和電阻測試。整個過程工藝復雜,不是簡單的組裝,因此技術壁壘要比中游材料環節高。
電芯生產之后,把電芯、側板、端板等組件進行配對、粘合,然后組裝,最后進行模塊測試,合格后入庫。接著把模組裝入外殼,連接高低壓線束,緊固上蓋,進行冷卻系統及箱體的密封性測試,合格的電池包入庫。
鋰電池產業鏈主要分上游資源、中游材料、下游應用領域,其中電池處于中游鋰電材料環節,鋰離子電池由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銅箔等組成。
02鋰離子電池將迎萬億成長空間
2.1 新能源汽車:受益政策補貼,行業高速成長
2.1.1 雙積分與碳排放政策趨嚴,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保駕護航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石油的需求非常強勁,而我國自給的石油供給不多,大多依賴國外進口,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原油進口量逐年提升,2019年為5.06億噸,對外依存度為70.8%。
新能源汽車發電效率高+碳排放少,能夠減少對原油的需求量,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從能源的使用效率來看,發電端傳輸效率在60%-70%,在電網傳輸過程中存在5%左右的損耗,最后在動力電池放電效率在85%左右,整體綜合效率在45%-60%,高于燃油車。從碳排放來看,根據特斯拉自身測算,以天然氣作為初始能源,那么CO2的排放量為46.1g/km,遠低于燃油車。正是基于這些優勢,新能源汽車產業被列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另外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再次被提及。
智能化發展趨勢下,電動車勢不可擋。智能駕駛功能的實現需要配備更多的電子設備,需要穩定的電氣性能,而燃油車不太滿足。未來在智能化汽車的發展推動下,電動車發展勢不可擋。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其中推動加快車載系統開發應用,加強互聯互通和信息交互,重點支持智能化汽車的發展。2020年11月16日,長安汽車(16.830, 0.46, 2.81%)聯合華為、寧德時代共同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2009年,發改委和工信部等四部委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自此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處于導入期。此后,隨著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力度加大,2013-2017年電動車銷量高速增長。2017年之后,政策補貼對續航里程不同的車進行細化,并且補貼力度逐步減小,C端銷量接力B端銷量,將迎來市場化發展。
2020年6月22日,工信部發布修訂后“雙積分”政策,明確2021-2023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14%/16%/18%。在今年的新規政策中,積分比例要求進一步提升,傳統車企要完成相應的積分要求,必須加大生產新能源汽車,加上未來雙積分執行力度繼續加強,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長遠發展提供保障。
歐洲碳排放政策繼續加碼。歐洲對碳排放管理非常嚴格,2021年要求100%的車輛達到碳排放95g/km,如果按現有平均碳排放120g/km算,那么傳統車企每賣出一輛車將面臨2000多歐罰款。另外,2020年11月歐洲將2030年碳排放減排目標提升至60%,減排力度不斷加碼,政策實施趨嚴,利好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2.1.2 國內與國外市場共舞,開啟電動車10年景氣周期
歐洲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接近或超過突破點,歐洲銷量高增長趨勢已定,產業發展規律正當時。我們密切關注歐洲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發現2020年是歐洲新能源汽車的轉折點。我們發現2015-2019年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較平穩,提升跡象不明顯,離10%的滲透率距離較遠。2020年滲透率比2019年有大幅提升,已接近和突破10%,行業即將進入放量增長期。2021年以來銷量數據繼續保持同比大幅增長,其中德國、英國滲透率數值已超過10%,法國滲透率數值逐步接近10%。歐洲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市場爆發在即。
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同歐洲一樣,放量在即,后續靜待美國市場。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2020年預計為120萬輛,測算出來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5%。現階段,已經基本控制住疫情的傳播,各行業復工恢復正常,加上明年會有更多的新車型上市,我們預計2021年銷量為220萬輛,滲透率為8%,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即將放量增長。從美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來看,提升幅度較緩,2020年3月為3%,離產業發展規律突破點較遠,后續靜待美國市場進入放量增長階段,考慮到美國新能源汽車政策再次加大補貼,未來突破在即。
國際主流車企在2019年Q4開始制定并落實電動車生產計劃,特別是歐洲工廠在迅速擴建。在此之前,國際主流車企也早有規劃,那為什么在這個時點開始加速且認真落實呢?我們認為除了有政策的推動,主要是看到了特斯拉Model型電動車已經逐步滿足車作為代步工具的屬性,銷量飛速增長,未來電動車還有可能突破代步工具的產品屬性。綜上,我們認為電動車發展趨勢不可逆,相信國際主流車企戰略分析師已經意識到,加速規劃電動車排產計劃,也恰好印證了這一趨勢。
新興造車勢力快速放量,貢獻市場活躍度。特斯拉年初以來,銷量一直處于高增長通道,2020年共交付49.9萬輛,同比增長36%。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在2021年1月分別交付7225/6015/5397/2066輛,較年初增長均超200%。隨著第三方造車勢力的崛起,未來一段時間將對新能源汽車銷量貢獻純增量,利好行業長期發展。
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136萬輛,2025年預計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1420萬輛,其中國內銷售520萬輛,滲透率為20%。我們根據一輛車50度電算,2025年全球電池需求約723GWh,假設動力電池價格為0.6元/wh,那么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市場規模約4590億元。
2.1.3 電池追求高能量密度,奠定高鎳三元為發展態勢
行業發展初期,政策對高、低續航里程無差別補貼。新能源汽車行業被納入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補貼力度非常大,產業發展趨勢明確,這也吸引了大批的企業投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興起初期,低續航里程的電動車獲得的補貼金額非常高,2015年為4.8萬元,高續航里程的電動車補貼和低續航里程的電動車無差別,車企售賣的電動車續航里程大多略超250公里。
政策向高續航里程補貼傾斜,高能量密度(高鎳三元)電池成發展趨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雛形初步形成,2017年政策補貼對續航里程進一步細分,也對能量密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電池而言,LFP電池、NCM523已不能滿足高能量密度的要求,高鎳三元電池將成為市場主流方向。
2.2 儲能領域:通信儲能和電力儲能打開替代空間
4G難以滿足流量需求增長,升級5G是必然趨勢,且5G居于新基建首要位置。4G流量接入流量從2014年的20.6GB提升到2019年的1220GB,同比增長58倍。由于現今視頻、高清圖片本身容量在增長,且需求不斷釋放,爆發式增長對現有的4G網絡構成巨大壓力,向容量大且傳輸速度快的5G升級是必然趨勢。在2018年中央經濟會議上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看出5G居于“新基建”之首。2020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大力推進新基建建設,3月6日工信部召開加快5G發展專題會,以此彰顯政府對于5G建設的信心。
磷酸鐵鋰電池是儲能領域的主流方向。鋰電池規模生產后,經濟效應凸顯,已快速替代鉛酸蓄電池。因儲能電池對能量密度要求不高,更關注經濟性和循環性能等,所以磷酸鐵鋰是首選。我國儲能市場分通信儲能和電力儲能。
電力儲能和通信儲能為LFP創造巨大空間,通信儲能領域率先放量。3月4日中國移動發布招標公示,采購25億通信鐵鋰電池6.1億Ah(2GWh),單價不超過1.25元/wh,用于建設5G基站,預計中標企業每家份額在10%-20%。預計2020年5G基站建設80個,假設平均功率為3700W,儲備時長為4h,則2020年帶來的增量市場為11.8GWh(2019年車用鐵鋰電池裝機量21.6GWh)。
2.3 3C電池穩定增長,小型電池多點開花
手機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和存在替換需求,3C電池穩定增長。繼智能手機換潮后,智能手機出貨量呈現小幅下滑的趨勢,根據Granter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3.7億部,同比下降1.7%,較2018年降幅收窄。單個地區來看,我國智能手機滲透率從2015年的58.9%提升至2018年的66.5%,與歐美國家的85%相比,還有提升空間。
電動兩輪車和其他領域爆發增長。我國現存2.5億輛電動兩輪車,其中1億臺因超標存在替換需求,我們預計2020-2023年新國標驅動的電動兩輪車增量為500/1500/2500/3000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為19%/22%/15%/10%。加上海外電動兩輪車市場同樣火爆,歐洲Q3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6.6%。電動工具方面,由于小型電池出貨是按顆計算,單顆電芯容量在5-8Wh,測算2020年電動工具電池裝機量在8-9GWh,單顆價格在11-16元,測算2020年電動工具市場空間約150億元。
綜上,2030年鋰離子市場規模超萬億元。我們按照下游需求對電池用量進行測算,2020年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約2254億元,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約110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8300億元),復合增速為20%。
03動力電池雙寡頭格局顯現,二線廠商有望突圍
LG、寧德時代為電池行業雙寡頭。因我國政策補貼力度大,2020年之前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高于海外銷量,寧德時代作為國內龍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占有一席之位。2020年我國電池白名單的放開,海外電池廠商進入我國市場,在我國市場份額逐步提升,2020年上半年LG化學全球份額超過寧德時代,為全球第一,雙寡頭雛形已現。
我國動力電池的競爭格局變化較快,主要是我國政策補貼力度較大,中小企業較多,市場集中度不太高。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均承擔降價壓力,競爭激烈,中小企業被迫退出市場,龍頭市占率提升,2017/2018/2019/2020H1寧德時代市占率分別為29%/41%51%/49%。
電池企業集中度提升是必然,擁有優質客戶的二線電池廠有望突圍。二線電池廠在產能規模、技術實力、客戶結構等都遠不如第一梯隊企業,在行業補貼階段,也能獲得不錯的盈利水平。因此我們一方面看好LG化學、寧德時代等一線電池廠的發展;另一方面看好億緯鋰能(88.100, -0.57, -0.64%)、孚能科技(26.650, -1.08, -3.89%)等進入國際知名車企供應鏈的二線電池廠。
04相關標的
4.1 寧德時代
全球電池企業雙寡頭之一,且不斷鑄就深護城河。1)管理層優秀:公司核心高管大多具有多年鋰電研發背景,多數來自于ATL,并且眼光獨到,深耕新能源汽車鋰電產業;2)技術領先:研發團隊對上游材料、電池工藝理解獨到,公司電池產品性能處于行業領先水平,牽引著國內電池發展趨勢;3)市場份額全球前二:2020年上半年公司全球市場占有率為23%,略低于LG;4)客戶優質:國外客戶進入寶馬、特斯拉、大眾、戴姆勒等國際知名車企,國內客戶進入北汽、上汽、吉利、蔚來等主流車企。
2018年3月,公司獲得大眾200億歐元電池訂單;2018年7月,公司與寶馬簽署310億訂單,為大眾德國埃爾福特新工廠與中國工廠提供動力電池;2019年9月,與戴姆勒(奔馳母公司)簽署全球動力電池采購協議;2020年2月,與特斯拉簽訂協議,向其供應LFP電池,于2020年下半年已經批量供應。
4.2 比亞迪(151.840, -6.73, -4.24%)
公司成立于1995年2月,經過25年的發展,實現多業務布局,其新能源汽車比亞迪唐、比亞迪漢為爆款車型,比亞迪漢訂單更是供不應求。其在電池領域,也展現了較強的實力,其生產的電池主要用于自用,2019年/2020年H1國內市場份額分別為17%/14%。
刀片電池或引領鐵鋰回潮。2020年公司推出刀片電池,改變原有電池結構,通過將電池做長,使得電池包空間利用率提升60%,LFP電池通過刀片結構提升整體能量密度,加上成本進一步降低,或將引領鐵鋰電池市場復蘇。
4.3 孚能科技
軟包電池領軍企業。公司成立于2009年,2019年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登陸科創板。公司擁有中國贛州、美國硅谷、德國斯圖加特三大研發中心,生產基地主要分布在贛州、鎮江,在美國、德國、中國其他地區均有規劃。2017-2019年公司動力電池銷量分別為0.95GWh、1.92GWh和2.27GWh,在軟包電池領域,公司2018年和2019年連續排名第一。海外客戶訂單方面,2018年11月,公司于戴姆勒簽訂2021-2027年電池供貨合同,訂單金額超千億,供貨量合計140GWh,期限為7年,每年供貨約20GWh。
4.4 國軒高科(33.500, -1.24, -3.57%)
大眾入股,未來市場份額有望提升。公司從事新能源鋰電池自主研發,主要偏向磷酸鐵鋰領域,2019年公司動力電池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三,但是在磷酸鐵鋰領域,出貨量為3GWh,市占率為15%,排名第二。國內客戶方面,與北汽、上汽、江淮、奇瑞、長安、吉利、宇通、中通等國內優秀整車建立戰略合作。2020年5月,公司向大眾定增募資不低于60億元,中國大眾將持有公司26.47%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
4.5 億緯鋰能
公司已成為鋰原電池龍頭。公司于2001年成立,成立之初以鋰原電池為主業,對技術相當重視,后憑借產品的優異性能,市占率逐步提升,2016年收購國內第二梯隊企業孚安特,成為為全球鋰原電池龍頭。2010年進軍消費電池領域,2012年收購德賽聚能布局高端消費電池領域,2014年公司以4.39億元收購麥克韋爾50.1%股權戰略布局電子煙,后因麥克韋爾單獨上市,公司減持至37.55%。
動力電池加速布局。在鞏固鋰原電池全球龍頭地位的同時,加速布局動力電池領域,2015年開始擴建動力電池產能,預計2021年底,LFP和三元電池產能為33GWh,此外還和韓國SKI合作擴產,產能將快速釋放。國內客戶方面,與小鵬汽車、南京金龍、東風集團、吉利集團、宇通集團等行業內龍頭車企展開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長期戰略合作;國外客戶方面,與戴姆勒、現代起亞、寶馬簽訂供貨協議。
4.6 欣旺達(20.890, -0.63, -2.93%)
公司成立于1997年,一開始主要做消費電池ODM,2000年先后與康佳、飛利浦、NEC、海爾合作。2011年4月在深交所上市,專注于鋰電模組整體研發、制造及銷售,后逐步發展成全球鋰離子電池領軍企業。目前公司業務有動力電池、儲能系統與能源互聯網、3C消費類電池、智能硬件等,并致力于提供快速高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服務。
積極投產動力電池。公司擁有多年消費模組的技術積累,自主研發BMS搭建護城河,2008年就已布局動力Pack業務。2017年募集27億元擴產Pack模組6GWh和動力電芯4GWh產能,廠址在惠州新能源博羅產業園基地,目前4GWh動力電芯產能已投產。此外,公司合資建設南京欣旺達,首期建設8GWh動力電池產能,項目達產后產能可達30GWh。國內客戶方面,與吉利汽車、東風柳汽、小鵬汽車等合作;國外客戶方面,與雷諾日產展開合作。
4.7 鵬輝能源(17.420, 0.19, 1.10%)
公司成立于2001年,產品包括鋰離子電池、一次性電池(鐵鋰電池、鋰錳電池、鋰亞硫酰氯等)、鎳氫電池,主要用于輕型動力電池領域、消費類電池、儲能領域等。動力電池領域,與上通五菱,宏光MINI深度綁定,2020年受益五菱宏光銷量高增長,動力電池領域收入表現亮眼。2016年4月,公司在河南基地投入4.71億安時新能源鋰離子電池建設項目,2018年擴產常州基地一期項目,目前公司產能約10GWh。
05風險提示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不及預期。補貼政策退坡時間提前,雙積分政策執行力度不嚴等,影響產業的供給。
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需求疲軟,補貼退坡帶來價格的提升,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產生沖擊,影響行業的發展。
行業競爭加劇,價格大幅下降。價格大幅下降,會影響企業的經營利潤,也會對產品市場占有率產生較大的影響。
(審核編輯: 小王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