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地點:中國·北京
采訪嘉賓:楊帥·湖南瑞森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9月10日,由北京市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中國電子學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承辦的“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莊盛大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開幕式并參加啟動儀式。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玉卓,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主持開幕式。
本屆大會以“共享新成果 共注新動能”為主題,全面展示機器人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圍繞機器人研究、應用領域及智能社會創新發展開展高水平交流活動。論壇舉辦期間,智匯工業記者有幸采訪到湖南瑞森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帥先生,共同探討協作機器人發展現狀及應用場景,共話協作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為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提供新思路。
湖南瑞森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楊帥
一、協作機器人發展現狀:“出圈”制造業,前景廣闊
所謂“協作機器人”,從產業應用上強調的是機器人的交互能力。
協作機器人目前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以彌補傳統工業機器人的不足。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頻繁調整作業環境和任務的情況下,譬如3C、食品醫藥這些多品種小批量的制造工廠,生產方式更加靈活,要求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對不同的產品和不同生產工藝的適應性更強,即所謂的“柔性生產方式”,協作機器人的優勢更加明顯。
近年越來越多的協作機器人開始應用到制造業之外的領域,包括醫療、物流、安防、零售等等,說明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楊帥先生表示:“我們更多是在非結構化場景里,需要與人安全交互的場所,比如零售、制作咖啡、調酒、養老、助殘、巡導等領域”。隨著協作機器人安全性提高,消費服務行業將是協作機器人更大的藍海市場。
二、未來機器人發展趨勢:人機協作、安全交互,適合多應用場景
目前制造業工廠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生產,但從人類的工作種類來講,能夠完全實現自動化的工種還不到10%。究其原因,一是現在大量的傳統工業機器人尚不具備對環境的自主感知能力和與環境的實時交互能力;二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面臨著安全性、易用性兩大問題。
在大會期間,瑞森可機器人為這次共融賽事提供的設備平臺——Baxter雙臂協作機器人就巧妙地化解了難題。
它采用柔性關節技術,并且內置視覺、力覺等多種傳感器,使它能夠安全的與人和環境之間實現交互;同時,它摒棄了傳統的代碼式編程方式,采用普通人就能夠使用的牽引式示教的方式,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教會它執行一項任務,因此大大擴展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能力和邊界。楊帥先生表示:“未來的機器人,一定都是這種能夠人機協作、安全交互的機器人,這是必然的趨勢。”
結合瑞森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際推廣經驗來看,2015年瑞森可機器人向市場客戶展示Baxter和Sawyer智能協作機器人時,用戶十分震驚,因為過去人們大腦里對機器人的印象仍停留在工廠的機械臂或者科幻片里擁有超能力的機器人。
楊帥先生表示:“過去人們對機器人存在兩個認識極端,一是機器人只能做一些簡單低端重復的事情;二是機器人能夠完全替代人,做人所能做的一切。從人工智能的角度來講,這就是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區別。”
但實際上,技術的發展與人的訴求并非永遠一致,高端智能的產品不一定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一般或還不具備智能的產品也不一定就沒有應用空間。楊帥先生表示:“有一點值得肯定,即當前的機器人技術還只能滿足人們一部分特定的需求,可見應用場景的重要性。”
三、機器人產業進步之道:合作共創、合作共贏
“瑞森可機器人的愿景是機器人能夠走進普通大眾的生活,機器人能夠真正成為人類的親密伙伴。要實現這個愿景,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到產業,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楊帥先生向記者談到。
從機器人學來講,是一個多學科多技術交叉的理論;從產品形態來講,目前常見的機器人是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同時也包括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汽車等等。楊帥先生表示:“機器人的發展空間無限廣大,未來就是一個人機共生共融的時代”。
新的時代,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產業界、學術界以及社會各界共同的創造和努力,互相合作、共同發展至關重要。瑞森可機器人目前與國內外的一流大學、研究機構保持合作,將技術開源,就是希望聯合更多專業力量,開發出更高水平的產品;同時與更多高端的產業伙伴一起合作,共同開發更具價值和潛力的應用場景。
楊帥先生表示:“作為一家機器人企業,湖南瑞森可擁有Rethink這樣一個先進的技術平臺,它一定能夠為未來社會創造無限的價值空間,合作共創共贏將是需要持續提升的戰略重心。”
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是中國機器人領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國際元素最豐富的行業盛會,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科技產業正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激發新活力。本屆大會有助于推動產學研等環節相融互促,加強科技資源科普化,營造產業健康發展的社會氛圍,為搶抓智能產業發展先機,深化實質性創新合作,為科技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出了貢獻。
(審核編輯: KEEP)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