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全年電力供需延續緊平衡態勢;綠色低碳發展任務更加緊迫,需要更加堅定地推動行業轉型發展;面對極端天氣和電力系統電力電子化趨勢,安全保供難度持續增加;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更加凸顯,需要以更大力度打造新質生產力;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亟須加快構建。”3月26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北京舉辦2024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中電聯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作題為《全力推動電力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旨報告。
會議主題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進電力高質量發展”。會上,中電聯還舉行了2023年電力創新獎頒獎儀式。
楊昆指出,2023年,新興產業用電量快速增長。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3%,超過制造業整體增長水平3.9個百分點,表現亮眼。其中,光伏設備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76.8%,新能源整車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8.8%,充換電服務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8.1%,展現了極強的增長態勢。
“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不斷提升。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電能替代持續推進,電能消費占比不斷提升。”楊昆表示,工業部門電氣化率達到27.6%,戰略性新興產業用電高速增長;建筑部門電氣化率達到48.1%,熱泵、電制冷、供暖的應用場景不斷深化;交通部門電氣化率達到4.3%,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35%,累計建成充電基礎設施859.6萬臺,同比增加65%,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輻射面積最廣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當前,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約28%,處于國際前列。
楊昆表示,2023年,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歷史性突破50%。截至2023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同比增長13.9%;人均發電裝機容量自2014年底歷史性突破1千瓦/人后,在2023年歷史性突破2千瓦/人,達到2.1千瓦/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始終保持全球領先地位。風電、光伏發電的新增裝機占新增發電裝機總容量的比重達到78.8%,成為新增裝機的絕對主體。在近年來新能源裝機年均增長26%的條件下,利用率連續五年保持95%以上。”楊昆表示。“2023年,電力行業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持續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楊昆表示,2023年,電力行業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再上臺階。楊昆表示,2023年,取得了一批引領全球的自主創新成果。成功研制出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直驅風電機組。研發的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達到33.9%,刷新了新的世界紀錄。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領跑全球,具有自主品牌的“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批量建設;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大容量超低排放煤電機組、特高壓輸電等領域產生了一批世界領先的技術成果。“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2023年,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持續走俏,累計出口1.06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0%,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分別超過60%、70%、80%,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新增長點。”楊昆表示,新型儲能進入大規模發展期,截至2023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達3100萬千瓦,同比增長超過260%,拉動經濟投資超1000億元,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帶動產業鏈進一步向上下游拓展。氫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據統計,我國已建成運營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58個,規模達到654兆瓦,同比增長26.3%。建成并運營加氫站數量450余座,同比增長19.6%。新增加氫站、在運加氫站兩項指標均居世界第一。在氫能燃料電池方面,針對催化劑、質子交換膜、膜電極等關鍵材料、關鍵部件,已具備較強的自主開發能力,部分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楊昆表示,電力行業要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責任,不斷增強電力供應保障能力;服務“雙碳”目標,積極推進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堅持創新引領,積極培育電力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續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強化電力國際合作,持續提升國際話語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審核編輯: 智匯luc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