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讓環境產業快速成為熱點產業被廣泛關注。資本開始聚集、企業大量涌入、市場發展突飛猛進。[詳情]
按照《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中所提出的目標,截至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除了產能規模外,若將目光放至更為遠期的未來,海水淡化的成本劣勢將在未來隨著創新技術應用而逐步消解。[詳情]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5月上旬起,生態環境部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32個督查組,分三個批次,對30個省(區、市)70個城市上報已完成整治的993個黑臭水體進行督查。[詳情]
環保法律法規多達8000余部,德國緣何擁有全球最高垃圾利用率
從人口和面積上來看,德國著實不能被稱為一個大國,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垃圾制造”大國。在歐洲,德國人口僅次于俄羅斯位列第二,每年每個德國人制造約617公斤生活垃圾,遠遠高于歐盟人均水平(481公斤)。[詳情]
2018年上半年,受盛運環保、神霧環保、凱迪生態等債務違約和東方園林發債失利的影響,環保行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加劇。“金融機構沒有意愿放款,一聽是環保企業就想躲。信貸還完之后只減少、不增加,甚至貸審會審批后給了‘糧票’的都沒錢放款。”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榮譽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詳情]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旨在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詳情]
?當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已邁出實質步伐。由于此前環保責任不明,監管難到位,企業常把環境治理責任推到“圍墻之外”,卻給環境造成沉重負擔。但隨著一系列頂層設計與環境執法深入落地,環境污染治理正實現從被動走向主動的轉變。[詳情]
繼4月份原則審議通過之后,《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已于近日正式印發,將從8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意味著,今后我國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污染管控將有新“法”可依。[詳情]
立升是制膜行業的老兵,二十多年來一直專注于超濾膜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最早做飲料食品應用到污水處理,再到現在把最主要的力量放在給水領域,可見其發展變遷的歷程。[詳情]
在環保產業鏈普遍蓄勢待發背景之下,污水處理行業自然成為其中一匹黑馬。與此同時,眾多業界人士指出,“污水處理企業整合潮是一定會出現的”。[詳情]
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近年來逐漸步入了黃金期,其發展的分水嶺就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并不代表環保產業就會健康發展。[詳情]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如何實現系統化、生態化、智慧化,使已治理的黑臭水體長效保持,未治理的黑臭水體盡快根治,向專項行動遞交滿意的答卷,成為政府、企業、公眾共同關注的話題。[詳情]
史上最高規格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剛剛結束,生態環境部即開始醞釀如何調兵遣將,以徹底解決地方對本地區環境違法“下不了手”的問題。[詳情]
為解決粵東西北地區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落后的問題,廣東省政府于2016年作出了啟動粵東西北地區新一輪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決策,2016年3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于廣州市召開了PPP模式整縣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部署會,在“郁南縣整縣生活污水捆綁PPP項目”的經驗基礎上,通過推廣鎮村污水全縣打包PPP模式,開展生活污水處理“一市一示范縣”創建工作(確定了15個地級市的“示范縣”),通過基礎較好縣(市、區)的示范帶動效應,推動全省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詳情]
近期,黑臭水體治理行業話題成為熱點。國內機構預測,未來三年內黑臭水體治理市場投資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同時各路資本相對于2016年的治水熱潮也已趨于理性,投資界期待黑臭水體治理的流程逐步走向成熟,也將投資視角延展大黑臭水體治理上下游產業鏈及相關領域。[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