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特別報道 北方工業大學:為超大城市優化運行和韌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永定河與西山交界的京西大地,北方工業大學如同深扎巖層的青松,將“工業報國”的基因融入城市脈動。這所誕生于1946年烽火歲月的學府,始終以“與大地同頻”的姿態生長: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培育工業建設尖兵,到新時代打造“智能交通”“綠色電源”等創新引擎,79載春秋,它是見證者,更是建設者。[詳情]
廣東佛山,機器人和AGV小車在美的工廠無線穩定協同作業;江蘇無錫,無源物聯技術助力海瀾之家門店實現海量商品自動盤點;浙江杭州,多目標船只軌跡感知等應用讓錢塘江水域巡檢執法更高效……這些正在全國各地上演的新場景,離不開中國移動對5G-A的探索開拓。[詳情]
探秘產教融合“密碼”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如何架起校企“連心橋”
在該校工業元宇宙行業學院,學生們正圍繞一款“小型智能制造生產線實訓設備”展開實操。這套由企業工程師與高校教師聯合研發的設備,將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融入教學場景。“學生不僅能操作設備,還能通過數字孿生系統模擬工業生產全流程。”校地合作處王彥雨介紹,該學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領銜,聯合騰訊、河南省人工智能協會等企業共建,聚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領域,已形成“校內實踐教學+區域共享實訓”的雙軌模式。[詳情]
我國新一代復興號高鐵動車組列車CR450,近日于滬渝蓉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試跑。CR450動車組以運營時速400公里,試驗時速450公里的成績,打破全球高鐵速度紀錄。[詳情]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159廠 創新驅動 以“新”提速 以“新”提質
多臺3D打印設備正在同步運行,金屬粉末在激光束的作用下熔融成形,層層堆疊......走進159廠增材制造車間,現場已看不到人頭攢動,只見大屏幕上的數據實時滾動。[詳情]
2025國際人形機器人技能大賽在上海舉辦,“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機甲格斗擂臺賽在杭州舉行,華中科技大學丁漢教授團隊研制的“荊楚”人形機器人落戶武漢并啟動量產……近日,人形機器人頻頻登上網絡熱搜,展現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勃勃生機。[詳情]
據統計,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130萬,其中90%以上由駕駛員分心、疲勞或違規駕駛導致。“安全第一”是無人駕駛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然而無人駕駛不意味著零事故,而是通過技術消除人為操作失誤,進一步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和人員傷亡。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無人駕駛已經來到人們身邊。某種程度上說,無人駕駛承載著人類超越人類駕駛員,實現更安全、更便捷出行服務的夢想。[詳情]
2025年6月6日,全球領先的車規級無線感知和通信芯片企業加特蘭在上海浦東張江科學會堂成功舉辦了“2025加特蘭日”活動,主題為“通感融合,智啟新程”。在上午的發布會中,加特蘭重點展示了其在毫米波雷達領域的最新技術突破,并深入探討了這些技術如何為智能汽車主動安全系統提供核心價值。[詳情]
在科技浪潮洶涌澎湃的今天,智能網聯汽車正在重塑人們的出行方式。當華為車BU與小鵬汽車宣布聚焦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解決方案的合作,并于6月5日共同舉辦線下活動時,一場關于未來駕駛體驗的深刻變革悄然拉開序幕。[詳情]
上海6月11日主題為“開放合作: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以下簡稱“上交會”)11日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開幕。[詳情]
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其在電子、原材料、消費品等行業加快普及,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環節得到廣泛應用,賦能效應日益凸顯。[詳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面對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與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挑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突破傳統經濟增長瓶頸的重要抓手。[詳情]
近日,財政部、工信部公布全國第三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名單,全國總計35個城市入選。溫州市以綜合成績第五名成功入圍,獲國家財政專項資金補貼1億元。[詳情]
近日,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國際家居總部經濟區的一家家居全屋整裝智能制造企業車間內,智能機器人手臂快速運轉,板材分揀包裝有序進行。[詳情]
蓄勢賦能 破局“AI+”——南寧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加速帶動產業變革
為人形機器人足球賽加油喝彩,體驗能自動捕捉人體手部動作的機器靈巧手,與機器人下棋,再來一杯機器人制作的現磨咖啡……一到周末,位于南寧·中關村創新示范基地的AI+新技術新產品展示交易廳就迎來眾多市民游客參觀體驗。[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