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對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的裝備、技術需求的日益增加,依靠技術創新占據市場成為企業發展方向,在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大環境下,經濟、政策變化使各行各業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更多機會。[詳情]
數控機床是數字控制機床,是一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根據數控機床的性能、檔次的不同,數控機床產品可分為高檔數控機床、中檔數控機床、低檔數控機床。高檔數控機床是指具有高速、精密、智能、復合、多軸聯動、網絡通信等功能的數控機床。[詳情]
3月11日,航空工業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宣布,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將于今年下半年進行水上首飛,研制工作將迎來又一重大里程碑。[詳情]
截止3月7日,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對中國首套萬噸級鐵釕連串催化低溫低壓合成氨工業示范裝置完成了72小時標定考核。標定報告顯示, 采用鐵釕連串催化成套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合成氨反應壓力和溫度,在低氫氮比的條件下實現高氨凈值。考核標定專家認為,我國在釕系催化劑工業應用領域取得的這項重大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合成氨工業的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詳情]
2017年,有兩大產業火爆,一個是新能源,一個是區塊鏈,隨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產品的興起,各大行業紛紛開始布局區塊鏈。那么當新能源遇上區塊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是奇思妙想還是PPT跟風炒作?[詳情]
據業內人士透露,隨著5G移動技術和服務的即將商業化,移動芯片組供應商、電信運營商和相關供應鏈將在短時間內面臨5G應用的初始融合,[詳情]
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田禾院士、賀曉鵬副研究員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顏德岳院士、麥亦勇特別研究員團隊合作,在水溶性低維材料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及其生物技術領域的應用拓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詳情]
空中客車輕型雙發H135直升機其全新Helionix駕駛艙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型號認證。該款由空客直升機設計的航電系統為運營商提供了增強的任務靈活性和安全性。[詳情]
C919/B-001A飛機載荷地面校準試驗作為載荷監控試飛的關鍵環節和飛機轉場閻良后的首次大型地面試驗,重要性不言而喻。[詳情]
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研究組與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組,突破了高溫貴金屬催化加氫來調控二氧化釩相變的傳統方法,實現了利用金屬吸附驅動酸溶液的質子摻雜進入二氧化釩材料實現溫和條件下極低成本的材料加氫,發明了堪稱“化腐蝕為神奇的點鐵成氫”技術。[詳情]
他們通過制造納米“篩子”來說明他們的發現,這種“篩子”可以幫助將分子分解成前所未有的大小,比人的頭發細一萬倍。[詳情]
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首次有了低成本便攜式利器。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新傳感器的單顆粒粒徑分辨率首次達到10納米。[詳情]
兩位滑鐵盧化學家已經使制造商更容易生產一種新的更快、更便宜的半導體。 化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同時控制沉積在表面上單壁碳納米管取向和尺寸的方法。這意味著,相對于硅,半導體開發者可以使用碳,這將縮小器件的尺寸,提高器件的速度,同時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詳情]
智能制造、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中的研發與應用越來越多,全球領先的火箭推進系統制造商美國洛克達因(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美國田納西大學(UT)工程學院、國家橡樹嶺實驗室(ORNL)制造演示中心(MDF)以及在3D打印航空航天用金屬零部件領域領先的Atlantic Precision公司等多家知名機構聯合開展了“3D打印金屬零部件設計與教育培養”計劃。[詳情]
2018年2月25日,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華為公司舉辦的5G峰會上,中國信通院發布了全球首套5G端到端OTA性能測試系統。[詳情]